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76net必赢官网 >  学院新闻

胡建英:执着于研究和育人

发布时间:2019-11-13

选择环境领域研究,成果斐然

1981年,胡建英高考时选择了一个自己觉得不算太枯燥的环境专业。“我当时认为环境专业是个新学科,够新鲜。”此后近40年,执着认真的她成为了一名环境领域的女科学家。胡建英主要研究环境中微量有害化学物质的环境过程及其生态健康风险。

1992年,胡建英获得日本广岛大学工学部博士学位,先后在日本通产省财团发生造水促进中心和日本厚生省国立公众卫生院工作了7年。“那时,我开始从事饮用水中化学物质对健康影响的研究,这一经历奠定了我日后的研究方向。”胡建英说道。

胡建英教授

1999年,回国任教的胡建英选择了北京大学,当时即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北大有最优秀的学生和最大的研究自由。”胡建英很庆幸自己选择了北大。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通过调研和实验,找到环境污染与生态及健康效应之间的直接关系,这是胡建英最想做的研究方向。

经过10年积累,胡建英在科学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和引领性成果,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自然·通讯》《环境与健康展望》和《环境科学技术》等学术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168篇,获5项发明专利、一项实用专利和一项国家版权局软件著作权。相关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一)、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一)。胡建英2009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并获得第七届中国女青年科学家奖等荣誉。

2011年,胡建英获国际环境毒理学与化学学会(SETAC)颁发的“门兹环境教育奖(Environmental Educational Award)”奖,她是目前唯一获得该奖项的中国科学家。国际环境毒理学与化学学会北美主席乔治·科比(George Cobb)在给胡建英的贺信中写道:“您为发展环境科学学科、提高公众环保素养和意识所作的贡献得到国际环境毒理与化学学会的认可和赞赏。”

环境科学前沿研究,注重应用

环境科学是一个交叉性很强的学科,面对的是极其复杂而且变化无常的现实环境。胡建英的研究一向注重实际应用性,“我们必须面对实际的环境问题做研究,而不能局限于实验室的模拟实验”。

从2000年开始,胡建英课题组就在渤海地区开展大量野外调查工作,系统研究环境中的各类微量有机污染物在食物链中的传递行为,并试图寻找环境污染物质在水生食物网中的传递规律。课题组通过近20年的研究,已经积累了一系列具有不同结构的化学物质的食物网传递系数。因为食物网中的传递行为是决定环境污染物质的风险大小的关键参数,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环境管理价值,为化学品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数据。

胡建英教授与2017年毕业研究生合影

2009年,胡建英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一篇论文,证明我国I级保护动物、珍稀濒危的野生中华鲟幼鱼中出现的严重畸形现象与一种广泛应用于船舶涂料、木材防腐的含锡化合物三苯基锡有关。该论文发表后,立即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胡建英解释道:“长期以来,葛洲坝和三峡大坝建设引起的产卵场破坏一直被认为是中华鲟种群减少的主要原因。但是,我们的研究证明环境浓度水平下的三苯基锡就能造成幼鱼畸形,并导致鱼类的产卵力和繁殖力下降。因此,环境污染对中华鲟的影响也不可忽视。”长江中华鲟等相关研究有极大的生态意义,明确污染物质的食物网传递及生态效应,对保护物种多样性有重要意义。

胡建英长期进行的有关塑料增塑剂、阻燃剂、类固醇激素、有机锡等物质的研究,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也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其中,她在典型内分泌干扰物质(通俗叫法是环境激素类物质)的检测方法开发、环境行为和低剂量长期暴露下的生态效应等方面的研究获得了重要研究成果。

作为2009-2013年国务院第五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委员、“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修订工作咨询专家组成员,胡建英的一些研究成果也为我国的环境污染物质管理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教书育人二十载,桃李芬芳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在北大任教20年来,胡建英开设了本科和研究生课程各一门,主讲“环境风险评价”和“环境污染化学”。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胡建英注意把学科研究和社会需要的前沿知识,深入浅出地融入实验室的研究活动中。她的课程每年都有新鲜的内容,引起学生的研究兴趣,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胡建英讲授的课程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好评,在学院教学评估中成绩位列第一。

胡建英开设的“微量化学物质的风险评价”是全国首开课程,系统讲解我国的健康风险评价和生态风险评价。结合教学内容,胡建英将自己历年的课程教案和相关研究工作进行整理,编写了一本“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北京市精品教材《化学物质的风险评价》。该书出版后半年即重印。她在该课程上指导了多名本科生发表高质量的科学论文。

胡建英教授与2016年毕业生合影

“每一个学生都是可以培养的”,胡建英一直如此坚信,并强调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在学习生活中,她鼓励学生自我探索,主动发现问题,思考并寻求解决方法。胡建英“要么就不做,要做就做最好”的研究原则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们。

课题组的学生们常说“胡老师是性情中人”。她为人很低调,不太喜欢开会,只会有选择性地参加一些学术会议和交流。她对每个学生的工作进展都非常关心,定期召开组会,让实验室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有一个相互交流和促进的平台。胡建英常说:“我很感谢我的学生,他们都是很有自己想法的人,是他们的辛勤工作才使我们这个团队取得了很多科研成果。”

从2005年至今,胡建英课题组培养的多名学生先后获得多项有分量的研究类奖项,例如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奖、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全国奥加诺水质与水环境奖学金等。她的学生毕业后就职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北京大学等国内外研究院所及高校,继续探索环境科学研究的前沿。

                                                                                                                                                                                                                                                                     转载于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