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教师姓名 |
题名 |
文献来源 |
1 |
曹广忠 |
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特征及职业类型的影响——基于全国13省25县100村调查数据的分析 |
人口与发展 |
2 |
曹广忠 |
特色小镇特在哪 |
城市规划 |
3 |
曹广忠 |
都市区治理的合作模式与演变 |
城市发展研究 |
4 |
曹广忠 |
城镇化背景下非农就业对农村居民社会网络规模的影响 |
城市发展研究 |
5 |
曹广忠 |
面向规划建设的村庄分类指标体系研究 |
人文地理 |
6 |
曾辉 |
深圳市快速城市化对城市生态系统碳动态的影响研究 |
生态环境学报 |
7 |
曾辉 |
基于MODIS数据和植被特征估算草地生物量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8 |
曾辉 |
我国东中部地区小时降雨集聚时空特征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9 |
曾辉 |
美国南卡罗来纳州森林湿地十种典型植物凋落叶的分解特征 |
生态学报 |
10 |
柴彦威 |
居民时空行为与环境污染暴露对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 |
地理科学进展 |
11 |
柴彦威 |
基于收入群体差异的北京典型郊区低收入居民的行为空间困境 |
地理学报 |
12 |
柴彦威 |
空间——行为互动理论构建的基本思路 |
地理研究 |
13 |
柴彦威 |
台湾工业社区再利用之经验与启示——以台北松山文创园区为例 |
地域研究与开发 |
14 |
柴彦威 |
基于居住区比较的西宁城市居民日常活动空间研究 |
地域研究与开发 |
15 |
柴彦威 |
时间地理学视角下西宁城市回族居民时空间行为分析 |
地域研究与开发 |
16 |
柴彦威 |
西宁城市居民家内外活动时间分配及影响因素——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 |
地域研究与开发 |
17 |
柴彦威 |
城市社区生活圈体系及公共服务设施空间优化——以北京市清河街道为例 |
城市发展研究 |
18 |
柴彦威 |
中国西部城市居民时空间行为特征研究——以西宁市为例 |
人文地理 |
19 |
柴彦威 |
基于生活空间与活动空间视角的郊区空间研究框架 |
人文地理 |
20 |
柴彦威 |
单位社区居民日常活动模式比较研究——以西宁市为例 |
社会科学战线 |
21 |
柴彦威 |
国内外智慧社区建设的标准化审视 |
建设科技 |
22 |
柴彦威 |
地理背景的不确定性对时空行为模式分析的影响——基于西宁市的实证研究 |
地理学报 |
23 |
柴彦威 |
地理背景对时空行为分析的影响及其空间分异——基于西宁市的实证研究 |
城市发展研究 |
24 |
柴彦威 |
基于“推-拉”理论的城市少数民族居民迁居动因探讨 |
南京社会科学 |
25 |
柴彦威 |
就业郊区化背景下郊区就业者日常活动时空间特征研究——以北京上地地区为例 |
地域研究与开发 |
26 |
陈效逑 |
内蒙古草原返青期对气候变化的时空响应 |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7 |
陈彦光 |
城市和区域产业发展分析的增长商测度 |
人文地理 |
28 |
陈彦光 |
城市形态的分维估算与分形判定 |
地理科学进展 |
29 |
陈耀华 |
城市型风景区的风景区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以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为例 |
生态经济 |
30 |
邓辉 |
汉语地名的时空属性与文化价值 |
中国民政 |
31 |
邓辉 |
明清北京通州古城研究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
32 |
邓辉 |
统万城对揭示农牧交错带的特点有重要意义 |
国家地理杂志 |
33 |
董豫赣 |
巴瓦之庭 |
建筑学报 |
34 |
方精云 |
我们离“双一流”还有多远 |
群言 |
35 |
方精云 |
从政策机制上遏制人才引进中的无序竞争 |
群言 |
36 |
方精云 |
北京东灵山地区常见灌丛生长及凋落物生产对氮添加的响应 |
植物生态学报 |
37 |
方精云 |
氮添加对北京东灵山地区灌丛土壤呼吸的影响 |
植物生态学报 |
38 |
方精云 |
1975–2014年福建省植被覆盖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
植物生态学报 |
39 |
方精云 |
山西芦芽山14种常见灌木生物量模型及生物量分配 |
植物生态学报 |
40 |
冯健 |
空心村整治中的多元有机规划思路——河南邓州的实践探索 |
城市发展研究 |
41 |
冯健 |
村落终结: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村庄的空心化与乡村性演化 |
城市发展研究 |
42 |
冯健 |
新生代农民工居住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
城市发展研究 |
43 |
冯健 |
城乡结合部外来人口空间分布与分异——以北京为例 |
城市发展研究 |
44 |
冯健 |
城乡结合部农业地域功能实现程度及变化趋势--以北京为例 |
地理研究 |
45 |
冯健 |
郊区大型居住区邻里关系与社会空间再生——以北京回龙观为例 |
地理科学进展 |
46 |
冯健 |
基于个体生命历程视角的苏南城镇化路径转变与市民化进程 |
地理科学进展 |
47 |
冯健 |
苏州老城区衰退邻里居住满意度及影响因素 |
地理科学进展 |
48 |
冯健 |
开发区居住空间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对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调查 |
地理科学进展 |
49 |
冯健 |
城市迁移人口居住空间分异——对深圳市的实证研究 |
地理科学进展 |
50 |
冯长春 |
城镇化对城市土地市场影响的时序特征及区域差异 |
统计与决策 |
51 |
冯长春 |
城镇化对城市土地市场影响的时序特征及区域差异 |
统计与决策 |
52 |
冯长春 |
北京市居住用地出让价格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 |
地理学报 |
53 |
冯长春 |
北京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均衡性研究 |
地域研究与开发 |
54 |
冯长春 |
农户宅基地流转行为的区位差异研究——以河南省新乡市为例 |
城市发展研究 |
55 |
冯长春 |
家庭式迁移的流动人口住房状况 |
地理研究 |
56 |
冯长春 |
基于Logistic模型的土地利用格局影响因素分析——以重庆市义和镇为例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57 |
冯长春 |
中国高速公路网络对区域收入水平的影响——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 |
现代管理科学 |
58 |
冯长春 |
O2O的碳足迹测算:以滴滴出行为例 |
生态经济 |
59 |
韩光辉 |
徐兆奎先生的生平及其历史地理学贡献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
60 |
韩光辉 |
由和平《徐氏家集》引申的客家研究 |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
61 |
韩茂莉 |
近代山西乡村集市的地理空间与社会环境 |
中国经济史研究 |
62 |
韩茂莉 |
历史地理研究方法刍议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
63 |
贺灿飞 |
全球生产网络与东部地区发展 |
中国工业经济 |
64 |
贺灿飞 |
乡村规划的国际经验与实践 |
国际城市规划 |
65 |
贺灿飞 |
多维邻近性对中国出口产品空间演化的影响 |
地理研究 |
66 |
贺灿飞 |
劳动力成本上升与中国制造业空间转移 |
地理科学 |
67 |
贺灿飞 |
集聚经济:从地理邻近到认知邻近 |
热带地理 |
68 |
贺灿飞 |
企业迁移微观机制研究——基于四川省成都市周边地区的企业调研 |
商业经济研究 |
69 |
贺灿飞 |
参与全球生产网络与中国出口产品升级 |
地理学报 |
70 |
贺灿飞 |
中国区域产业结构演化的路径突破 |
地理科学进展 |
71 |
贺灿飞 |
城镇土地存量规划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 |
现代城市研究 |
72 |
贺灿飞 |
中国出口产业的空间格局演变 |
经济地理 |
73 |
贺灿飞 |
从巴黎时装衍生企业的区位分布看北京疏解难题 |
城市发展研究 |
74 |
贺灿飞 |
产业关联、制度环境与区域产业演化 |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75 |
贺金生 |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常见植物叶属性对氮、磷添加的响应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76 |
贺金生 |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物理性质及碳组分对增温和降水改变的响应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77 |
贺金生 |
温暖化加剧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非生长季冻融循环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78 |
胡建英 |
中国地下水砷健康风险评价 |
中国环境科学 |
79 |
吉成均 |
中国落叶松林胸径–树高相关关系的探讨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80 |
李双成 |
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流动的能值分析 |
地理学报 |
81 |
李双成 |
不同生态恢复方式下生态系统服务与生物多样性恢复效果的整合分析 |
生态学报 |
82 |
李双成 |
基于TRMM数据的京津冀暴雨风险评估 |
自然灾害学报 |
83 |
李双成 |
基于多维视角的“城市病”诊断分析及其风险预估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
地理科学进展 |
84 |
李喜青 |
污染土壤修复技术预测 |
环境工程学报 |
85 |
李喜青 |
环境水体中违禁药物的分析方法 |
环境化学 |
86 |
李喜青 |
地下水苯系物微生物降解及其碳同位素标记 |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
87 |
李喜青 |
污水中常见违禁药物分析方法优化及验证 |
环境科学 |
88 |
李宜垠 |
内蒙古呼伦贝尔岗嘎考古遗址的孢粉记录及古植被定量重建 |
第四纪研究 |
89 |
李有利 |
东大河阶地陡坎对民乐-大马营断裂垂直滑动速率的指示 |
地震地质 |
90 |
李有利 |
祁连山东段童子坝河河流阶地对气候变化与新构造运动的响应 |
古地理学报 |
91 |
林坚 |
沈阳经济区建设用地开发适宜性评价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92 |
林坚 |
市县“多规合一”之“一张蓝图”探析——以山东省桓台县“多规合一”试点为例 |
城市发展研究 |
93 |
林坚 |
全域意义上的“开发强度”刍议 |
中国土地 |
94 |
林坚 |
落实节地战略 推进城镇低效建设用地整治 |
国土资源 |
95 |
林坚 |
博弈论视角下市县级“多规合一”研究 |
中国土地科学 |
96 |
林坚 |
加强耕地管控性保护制度建设 |
中国土地 |
97 |
林坚 |
城市开发边界的“划”与“用”——我国14个大城市开发边界划定试点进展分析与思考 |
城市规划学刊 |
98 |
林坚 |
2016年土地科学研究重点进展评述及2017年展望——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分报告 |
中国土地科学 |
99 |
林坚 |
西部欠发达地区乡镇土地利用生态效应评价研究——以甘肃省榆中县为例 |
城市发展研究 |
100 |
林坚 |
英美土地发展权制度的启示 |
中国土地 |
101 |
林坚 |
桥梁-道路建设对西南山地城市扩展影响机制研究——以重庆嘉陵江两桥为例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102 |
林坚 |
2016年土地科学研究重点进展评述及2017年展望 |
中国土地科学 |
103 |
刘鸿雁 |
京津冀山地有刺灌木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子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104 |
刘涛 |
当前我国人口流动形势及其影响研究 |
山东社会科学 |
105 |
刘涛 |
国际大都市区空间发展规律与空间治理——兼论对北京的启示 |
城市发展研究 |
106 |
刘文新 |
黄、渤海滨海带大气颗粒物时空分布与来源特征 |
生态毒理学报 |
107 |
卢晓霞 |
表层沉积物中6∶2氟调醇生物降解对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
环境科学 |
108 |
陆雅海 |
耕地地力对化肥养分利用的影响机制及其调控研究进展 |
土壤 |
109 |
吕斌 |
北京、重庆和深圳城市空间增长绩效比较研究 |
地域研究与开发 |
110 |
吕斌 |
以出行路径耗时为测度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研究 |
经济地理 |
111 |
吕斌 |
云南水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市域间比较——从供给与禀赋差异的角度出发 |
城市发展研究 |
112 |
吕斌 |
日本社区营造中的魅力再生产——以东京谷中地区为例 |
国际城市规划 |
113 |
吕斌 |
城乡统筹视角下县域农村居民点优化布局研究——以河北省临漳县为例 |
江苏农业科学 |
114 |
蒙吉军 |
干旱区景观格局综合优化:黑河中游案例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115 |
蒙吉军 |
黑河中游灌区水资源配置要素对生态用地变化的影响 |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116 |
蒙吉军 |
基于DEA的黑河中游灌区水资源配置效率时空分异 |
水土保持研究 |
117 |
蒙吉军 |
黑河中游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
干旱区研究 |
118 |
蒙吉军 |
基于生态敏感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的黑河中游生态功能区划与生态系统管理 |
中国沙漠 |
119 |
孟晓晨 |
高速铁路对中国城市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 |
人文地理 |
120 |
孟晓晨 |
京沪高铁对沿线城市间空间相互作用影响研究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121 |
莫多闻 |
北京大学第四纪学科的创建与发展 |
地理学报 |
122 |
彭建 |
基于集对分析的区域生态文化健康评价——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为例 |
地理科学进展 |
123 |
彭建 |
从自然区划、土地变化到景观服务:发展中的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学 |
地理研究 |
124 |
彭建 |
基于生态重要性和敏感性的西南山地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为例 |
生态学报 |
125 |
彭建 |
城市热岛效应与景观格局的关联:从城市规模、景观组分到空间构型 |
生态学报 |
126 |
彭建 |
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需求研究进展 |
地理学报 |
127 |
彭建 |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研究进展:从认知到决策 |
地理学报 |
128 |
彭建 |
基于PSR框架的内蒙古自治区土壤保持服务分区 |
生态学报 |
129 |
彭建 |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研究进展与展望 |
地理研究 |
130 |
彭建 |
基于“重要性—敏感性—连通性”框架的云浮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
地理研究 |
131 |
彭建 |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广东省绿地生态网络建设分区 |
生态学报 |
132 |
彭建 |
基于地质灾害敏感性的山地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云南省玉溪市为例 |
应用生态学报 |
133 |
彭建 |
Urban ecological corridors construction: A review |
Acta Ecologica Sinica |
134 |
朴世龙 |
印度季风与西风相互作用在现代青藏高原产生连锁式环境效应 |
中国科学院院刊 |
135 |
朴世龙 |
气候变暖会使青藏高原树线一直上升吗? |
自然杂志 |
136 |
朴世龙 |
通量观测事业的科学使命再认知——为解决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问题奠定坚实的数据基础(英文) |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
137 |
阙维民 |
UNESCO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与中国获奖项目的意义 |
中国文化遗产 |
138 |
阙维民 |
后工业时代的英国“新花园城市”:肯特郡埃布斯弗利特规划分析 |
国际城市规划 |
139 |
阙维民 |
世界遗产预备项目“丝绸之路-海路-中国段”研究 |
地理科学, |
140 |
沈泽昊 |
山地景观生态学研究进展 |
生态学报 |
141 |
沈泽昊 |
植物生长型显著影响三峡大老岭地区木本植物种子质量的海拔格局 |
植物生态学报 |
142 |
沈泽昊 |
中国高山植物区系地理格局与环境和空间因素的关系 |
生物多样性 |
143 |
宋峰 |
对遗产经济侵蚀遗产公共性的研究——以西湖文化景观为例 |
城市发展研究 |
144 |
宋峰 |
基于形态学的历史性城镇景观遗产价值判识与地理过程分析——以庐山牯岭镇为例 |
人文地理 |
145 |
宋峰 |
基于城市形态学的文化景观利用强度评估与保护管理策略制定——以庐山牯岭镇为例 |
中国园林 |
146 |
唐琳 |
世界一流大学科研组织结构创新研究 |
北京教育(高教) |
147 |
唐晓峰 |
北京和平门的开辟 |
北京档案 |
148 |
唐志尧 |
中国灌丛生态系统碳储量的研究 |
植物生态学报 |
149 |
唐志尧 |
中国北方温带灌丛生态系统碳、氮、磷储量 |
植物生态学报 |
150 |
唐志尧 |
中国北方温带灌丛生物量的分布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
植物生态学报 |
151 |
童昕 |
混合功能社区对分布式光伏应用的影响 |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
152 |
万祎 |
基于数据非依赖型采集质谱技术的血液脂质分子高通量分析 |
生态毒理学报 |
153 |
万祎 |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环境行为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154 |
万祎 |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水生食物网中的传递行为 |
生态学报 |
155 |
汪芳 |
文化景观安全格局:概念和框架 |
地理研究 |
156 |
王娓 |
我国北方温带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其环境影响因素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157 |
王仰麟 |
全球变化背景下景观生态适应性特征 |
地理科学进展 |
158 |
王仰麟 |
恢复力视角下的乡村空间演变与重构 |
生态学报 |
159 |
吴必虎 |
1970—2015年上海环城游憩带时空演变与动力机制研究 |
旅游学刊 |
160 |
吴必虎 |
亲子旅游体验及其提升对策研究——基于儿童绘画投射的视域 |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61 |
吴必虎 |
农村居民旅游消费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研究——基于静态和动态空间面板模型的比较分析 |
旅游论坛 |
162 |
吴必虎 |
基于城乡社会交换的第二住宅制度与乡村旅游发展 |
旅游学刊 |
163 |
吴必虎 |
野生动物旅游场所涉入实证分析:以澳大利亚班布里海豚探索中心为例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164 |
吴必虎 |
基于社交网络签到数据的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和节点吸引力研究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165 |
吴必虎 |
知青怀旧旅游情感与行为的关系研究 |
地域研究与开发 |
166 |
吴必虎 |
环城游憩汀(ReLAM):一种值得探询的新型空间要素 |
地域研究与开发 |
167 |
吴必虎 |
旅游发展对乡村社会空间生产的影响——基于开发商主导模式与村集体主导模式的对比研究 |
社会科学家 |
168 |
吴必虎 |
基于休闲时空涉入的地方认同模型之研究 |
旅游学刊 |
169 |
吴必虎 |
非资源消费型野生动物旅游风险感知研究:澳大利亚班布里海豚探索中心实证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170 |
徐福留 |
水生植物有翅星蕨(Microsorum pteropus)对镉的超富集能力及抗性生理研究 |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
171 |
徐福留 |
六六六(HCHs)在小白洋淀水生植物中的分布与富集 |
生态毒理学报 |
172 |
徐福留 |
富里酸存在条件下铜对普通小球藻光合作用与细胞生理的影响 |
环境科学学报 |
173 |
许学工 |
潍坊市北部咸/卤水区土地利用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分析研究 |
环境科学与管理 |
174 |
许学工 |
环渤海海洋产业绿色GDP核算 |
环境科学研究 |
175 |
许学工 |
淡水帷幕防治海水入侵的国际经验 |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
176 |
阴劼 |
流动人口迁移距离与其城镇化影响的区域差异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177 |
阴劼 |
开平碉楼与村落防御功能格局的时空演变 |
地理研究 |
178 |
赵鹏军 |
TOD对北京市居民通勤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
人文地理 |
179 |
赵昕奕 |
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脆弱性评估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180 |
赵昕奕 |
北京地区PM_(2.5)浓度与气象要素的相关分析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181 |
赵昕奕 |
基于 TRMM 数据的京津冀暴雨风险评估 |
自然灾害学报 |
182 |
郑成洋 |
氮添加对武夷山米槠径向生长的影响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183 |
郑成洋 |
河北塞罕坝樟子松人工林生长及碳储量的变化 |
植物生态学报 |
184 |
朱晟君 |
产业转移政策对地区产品结构演化的影响——基于广东省“双转移”政策的实证分析 |
热带地理 |
185 |
朱晟君 |
集聚经济:从地理邻近到认知邻近 |
热带地理 |
186 |
朱晟君 |
外资企业出口溢出与内资企业的出口市场开拓 |
地理研究 |
187 |
朱东强 |
溶解态黑碳的环境过程研究 |
化学进展 |